Re: [討論] 第11屆台灣同志遊行主題

看板bi-sexual (雙性戀)作者 (romacapri)時間11年前 (2013/09/17 11:57),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4/14 (看更多)
※ 引述《Thomas629 (我喜歡這樣想你。)》之銘言: : [看見同性戀2.0]意指一個歷史性的回眸:在社會看似越來越對同志多元友善的平 : 權過程裡,在這兩三年來歷經某些社會勢力的反撲及政策的錯誤,可能必須警醒: : 如今這個看見同志的眼光與十年前賤看同性戀的眼光並無相去甚遠。當初(十年前 : 大家都還要帶面具才敢上街)看賤同性戀的眼光,如今一樣看賤性難民。另一方面, : [同性戀]作為性少數最早被召喚出的與社會結構壓力與抗衡的歷史主體的代名詞, : 在那個歷史脈絡裡他從來就不只是指涉"男愛男女愛女"如今這種西方[性人種身分] : 的移植而以。 : 同志的概念由平反同性戀的污名而來,而隨著西方性學研究得植入我們更發現性人 : 種還有雙性戀跟跨性別,然而在LGBT=同志這組概念成為運動的政治正確正典之前, : 這些性少數身分難道不就是在[同性戀]之下嗎,或者更直白的說,是在[性變態]之 : 下。然而當對性變態瞪視的目光過於沉重我們不忍或不願一肩扛起,而面對[同性戀] : 在歷史上曾經一度呈載了所有性變態(娼妓,不男不女,愛同性的人,愛雙性的人) : 的社會抗爭事實,十年之後,作為一個本土在地運動的驀然回首是必要的。 要談歷史感,歷史建構這件事就正是對視角的鬥爭。在運動之前,就有民國70年代 就有獨立的變性醫療、媒體和社會的歷史;intersex更可拉到民國50年代;解嚴前 女同性戀存在的歷史建構回溯,得出來的東西也完全不同於「常德街、新公園」這軸線。 這裡反應出,您作為遊盟成員之一所談的「歷史感」,自始自終都是單一視角為中心 、即男同性戀的歷史。所以才會有遊盟官方文字與您這段的講法中,預設了這件事: 台灣(男)同性戀的歷史,可以自然直接包納於所有台灣性難民的歷史。雙性戀、跨性別 的歷史,可以"自然"包括在同性戀汙名的歷史。(陳洛葳、曾渼津的雙性戀歷史白寫 了,余欣庭寫的陰陽人白寫了,張娟芬《姊妹戲牆》的女同性戀壓迫史也白寫了 (男)同性戀汙名的歷史就等於台灣全部性難民的歷史) 這不正完完全全是異議人所批評現象的寫照嗎? 十年之後,作為一個本土在地運動的驀然回首。這個對歷史驀然回首2.0的論作,反 倒再呈現出了十年了同運不斷忽略少數又上對下恩賜「我們有留性難民的位子給你們! 你沒認真看! 你這不是坐到了嗎。這是歷史感的必要性,你們這些俗人不懂」...的 現象也跟著2.0,原地踏步。 另個部份是程序的問題。要談歷史或學術大可來談,但明顯跨或雙作為少數外人的 意見、並沒有機會進入台灣(實際上是台北中心)同遊盟的內部中。「社團法人臺灣 彩虹公民行動協會」理監事名單也沒有公佈在網路上。每年的工作人員名單,外人 也無從得知。也難以區分哪些是人員個人的意見與決策、哪些是經過遊盟內部討論 後的決策。政府都愈來愈資訊公開和公民參與了,但顯然和台灣「同志」(LGBT)每 年有關的盛事,台北同運人際圈以外的外人很難有瞭解運作情況和近用的機會。 -- ※ 編輯: romacapri 來自: 123.192.239.162 (09/17 12:32)
文章代碼(AID): #1IDzChM2 (bi-sexual)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IDzChM2 (bi-sexu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