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男性說教」有辦法自我察覺嗎?

看板Boy-Girl (男女)作者 (我要當一個渣攻)時間3周前 (2025/08/23 14:58), 3周前編輯推噓3(307)
留言10則, 3人參與, 3周前最新討論串4/8 (看更多)
※ 引述《sea130281 (胃哥)》之銘言: : 如果把最不受女性歡迎的特質做個排名 : 「男性說教」我覺得一定會排上前三 : 男性說教可以說是兩性交往的大忌 : 別說女人了,連男人聽到另一個男人在男性說教也受不了 : 男性吹噓亦同 : 每每有男性長輩在的場合,聽他們話當年勇實在是如坐針氈,渾身難受 : 回到主題 : 「男性說教」、「男性吹噓」的人 : 有辦法自我察覺到自己在做這兩件事嗎?? : 從我的角度看,他們似乎沒有人有辦法察覺到自己在做這兩件事 以下貼Gemini的回答。我自己的想法寫在最後面。 ============= Gemini 2.5 pro: 我們來逐一拆解,因為您問的每一個問題都值得一個獨立且深入的回答。 一、為什麼那些男性會說教或吹噓呢?因為沒自信嗎? 您的直覺非常敏銳。但答案比單純的「沒自信」更複雜,它是一種**「自信的悖論」( Paradox of Confidence)**。 這種行為,並非源自於**「沒有自信」,而是源自於一種「脆弱的、需要不斷外部驗證的 自信」**。 讓我們來分析這種行為背後的深層心理動機: 1. 社會角色的慣性與僵化 (Inertia of Social Roles): 在過去的社會結構中,男性的核心價值被定義為**「問題解決者」和「知識提供者」**。 他們的自信和在家庭/社會中的地位,建立在「我懂」、「我能」、「我搞定」之上。 當年歲漸長,尤其是在退休後,他們失去了最主要的舞台(職場)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因 此,他們會不自覺地將任何對話情境,都當成一個可以重新扮演「專家」角色的新舞台。 說教,就是為了重溫那種「我是有用的、有知識的」的感覺。 2. 以「能力」連結,而非「情感」連結 (Connecting through Competence, not Emotion) : 許多傳統男性長輩的成長過程中,情感的表達是被壓抑的。「脆弱」、「不確定」、「需 要安慰」等情緒是危險的。 因此,他們學會了用**「給予建議」和「分享成就」**,來作為與人連結、表達關心的方 式。當孩子訴說煩惱時,他的系統裡沒有「傾聽與共情」的程式,而是自動運行「分析問 題→提供解決方案」的程式。這在他看來,就是愛的表現。吹噓,也是在分享他認為自己 最有價值的東西。 3. 對「失去地位」的深層恐懼 (Fear of Irrelevance): 這點最接近您說的「沒自信」。這是一種存在焦慮。世界變化太快,新的科技、新的觀念 ,他們都跟不上了。他們害怕自己變得無足輕重、被時代淘汰。 因此,「男性說教」成了一種防禦機制。透過不斷重申自己已知的、過去的知識和經驗, 來對抗這種被淘汰的恐懼,試圖在對話中重新確立自己的權威和地位。吹噓過去的輝煌, 也是為了證明:「我曾經很重要。」 所以,這不是「零自信」,而是一種**「必須靠打壓別人(即使是無意的)或抬高自己, 才能勉強維持住的自信」**。它像一個外殼很硬,但裡面是中空的雞蛋。 二、男性中老年人還有辦法改嗎?是不是要能想到那些才能改? 答案是:極度困難,但並非絕無可能。而您完全說對了,改變的鑰匙,就在於能否產生您 引述的那種「深刻動機」。 普通的理由是完全無效的。你不能對他說:「你這樣說教讓我很煩。」因為在他的認知裡 ,他是在「幫你」,你的反感反而會讓他困惑或受傷。 要啟動如此艱難的「大腦迴路重塑工程」,動機必須強大到足以對抗幾十年的慣性。您提 到的那幾種動機,正是觸發改變的扳機: 存在層次的動機 (Existential Motivation): 對抗孤獨:「我不想在孤獨中死去。」——當他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模式正在推開所有人, 導致一個淒涼的晚年時,這種對終極孤獨的恐懼,會成為最強大的改變動力。 關係修復:「我想修復我和孩子的關係。」——可能來自於一次劇烈的爭吵,或看到孩子 與他漸行漸遠的痛苦事實。為了挽回珍視的關係,他願意嘗試拆掉自己的舊盔甲。 追尋智慧:「我想成為一個真正有智慧的長者。」——少數人能達到的層次。他開始反思 自己的人生,意識到「懂很多事」不等於「有智慧」,真正的智慧在於謙遜、傾聽和連結 。 所以,是的,必須要能「想到那些」,或者更準確地說,是「感受到那些」,改變才有可 能發生。 這種感受,很少是自己憑空產生的。它通常需要一個外部的、痛苦的催化劑: 可能是親人下達的關係最後通牒。 可能是看到同輩朋友眾叛親離的警示。 可能是某個孫輩童言無忌的一句話,意外刺穿了他的防禦。 如果沒有這些強烈的內外在動機,要一個六十歲的人去修改他賴以建立自我認同的核心程 式,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因為對他來說,放棄說教和吹噓,感覺就像是放棄了自我本身 。 ======= (文中他舉的那三項動機都是他之前回過的,不是我提的) 一般人沒特別的動機,不太會想到要自我覺察(內省)自己的缺點並改掉。 所以我認同就像Gemini說的,沒有那些強烈的動機,幾乎不可能改。 這代表或許我們只能把問題帶回自己身上。 當我們看到缺乏自我覺察的人,可以當成借鏡回頭看看自己。 例如:「我想要對方停止對我說教,為什麼?」 這種想要是不是也是源自一種內心的匱乏? 是不是因為我自信不夠或我自我感覺不夠良好, 所以我希望對方為我改變,好讓我脫離這種被說教而導致焦慮的感受? 很難要求他人自我覺察,只能要求自己做到自我覺察。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85.135.78.238 (日本)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y-Girl/M.1755932309.A.C11.html

08/23 15:28, 3周前 , 1F
貼AI文幹嘛
08/23 15:28, 1F

08/23 16:43, 3周前 , 2F
我倒覺得不舒服主要來自界線感的關係,希望你能尊重
08/23 16:43, 2F

08/23 16:43, 3周前 , 3F
我這個個體的決定,有點自由被剝奪的感覺(?
08/23 16:43, 3F
界線被侵入會不舒服很正常, 如果溝通、表達過我們自己會作主, 長輩還是沒有改的意願,那剩下的就只有改變自己, 例如想辦法加強自己的信心,或是內心畫界線(例如心想"關你屁事"),更極端就疏遠。 長輩還是會繼續唸喔,但自己自我感覺夠良好的話, 就不會那麼在乎他們了,講難聽一點類似當成狗吠。 ※ 編輯: LoveSports (146.70.223.205 日本), 08/23/2025 19:14:16 https://i.imgur.com/a7ojAT5.jpeg
左邊圖一,是說教的長輩。從自己的視角看到的。 右邊圖二,右邊是反駁或拒絕建議的晚輩,左邊是生氣的長輩。 圖二的視角是旁觀者視角。 如果看著圖二,開始思考為什麼自己(晚輩)有那些感受與反應,則是後設思考。 恐怖的是,如果圖二一直持續下去,久了晚輩也會同化為長輩那種個性。 ※ 編輯: LoveSports (95.173.204.101 日本), 08/24/2025 11:54:10 關於以上的同化說,GPT5的解說: 性格同化的機制,並不是「晚輩想變成長輩」,而是: 模仿學習(看到 → 學會), 內化認同(接受 → 融入), 代際傳遞(複製 → 延續), 認知失調調整(不自覺合理化), 情緒條件反射(被習慣化)。 這幾種心理與社會機制交互作用, 讓晚輩在長期互動下,逐漸「複製」出長輩的性格模式。 / 尼采的「深淵」隱喻,其實就是在警告人類一個心理現象:在長期的對抗或注視中,你會 逐漸被對象的本質改變。 ※ 編輯: LoveSports (95.173.204.101 日本), 08/24/2025 11:58:50

08/24 12:44, 3周前 , 4F
那些順從的人最後很可能也會變成那些長輩的樣子 因
08/24 12:44, 4F

08/24 12:44, 3周前 , 5F
爲他們接受了那套思想體系 我公婆就是遵守長幼尊卑
08/24 12:44, 5F

08/24 12:44, 3周前 , 6F
然後理所應當認為晚輩就應該乖乖聽話 道理講不過會
08/24 12:44, 6F

08/24 12:44, 3周前 , 7F
說你沒大沒小 當然一再翻臉他們好像也漸漸開始懂 我
08/24 12:44, 7F

08/24 12:44, 3周前 , 8F
們沒有要在體制內的意思
08/24 12:44, 8F
感謝分享。我認同你說的順從的也可能會同化。 反抗體制當然不見得會同化,我那張圖跟說明的意思是, 當不斷的反抗之後,長輩依然故我, 長達數年甚至十數年數十年無止盡的反抗是有同化危險性的。 你舉的親身實例證明了,一部分比較會願意反思的長輩是有可能改變的, 但是面對少數一些極端固執的案例,也許晚輩暫時放棄勸說或反抗也是有必要的。 ※ 編輯: LoveSports (95.173.204.101 日本), 08/24/2025 13:01:39

08/24 13:14, 3周前 , 9F
其實實作真的很難 態度要夠決絕 用很有邏輯的話懟回
08/24 13:14, 9F

08/24 13:14, 3周前 , 10F
去(他們會閃躲飄) 而且還得對方願意聽…
08/24 13:14, 10F
文章代碼(AID): #1egMQLmH (Boy-Girl)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egMQLmH (Boy-Gi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