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童年人際關係影響成年依附型態(科學人)
即使與父母關係不好 成年後仍可能改變依附型態
而且童年人際關係也會影響依附型態
以下貼AI摘要
====================================
AI摘要(Gemini 2.5 pro):
文章重點摘要
核心發現: 一項長達數十年的大型縱向研究證實,童年時期與母親的關係品質,是預測
一個人成年後所有主要關係(包括與伴侶、朋友、甚至父母)依附風格的基礎。童年時與
母親關係越親密、衝突越少的人,成年後在各種關係中越有安全感。
朋友的角色: 童年時期的友誼品質,對於預測成年後的戀愛關係和友誼的影響力,甚至
比母子關係更大。早期在朋友間練習的「施與受」的互動模式,會直接反映在成年後的親
密關係中。
依附風格的定義: 現代心理學家從兩個維度定義依附風格:
依附焦慮 (Attachment Anxiety): 指你對親近之人在你需要時是否會出現並給予回應的
「信心程度」。高焦慮者害怕被拋棄。
依附迴避 (Attachment Avoidance): 指你對向他人敞開心扉、尋求支持的「自在程度」
。高迴避者不信任他人,傾向於自己解決問題。
不安全型依附即是焦慮、迴避程度偏高或兩者皆高;安全型依附則是兩者程度都低。
過去不等於終點: 研究特別強調,童年經歷並非不可改變的宿命。成年後的依附風格是
可塑造的 (malleable),它會因為成年後的重大生活事件(如好的戀情、心理治療、為人
父母等)而發生改變,甚至每個月都可能因應正面或負面的關係經歷而波動。
改變的可能性: 即使童年與父母關係不佳,一個人仍然有機會在成年後與朋友或伴侶建
立起安全、健康的連結。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95.173.204.91 (日本)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y-Girl/M.1762173181.A.9FF.html
原文標題:
November 1, 2025
How Childhood Relationships Affect Your Adult Attachment Style, according to
Large New Study
補上GPT重寫版(著作權問題無法全文翻譯):
童年關係如何影響成年依附型態——大型縱向研究的發現
原文作者:Rachel Nuwer(編輯:Allison Parshall)
刊登於《Scientific American》,2025年11月1日
一、導論:早期依附的長期影響
人類誕生時既脆弱又依賴,他們必須仰賴照顧者提供安全、滿足基本需求,並透過這段關
係學習如何與他人連結。心理學長期以來認為,早期關係的品質會對個體的情感發展與社
會行為產生深遠影響。
然而,這種影響的方式可能比以往想像的更為細膩與多層。根據美國密蘇里大學社會人格
心理學助理教授 Keely Dugan 主導的一項大型研究結果顯示,童年與父母及朋友的互動
品質,會持續形塑成年後與伴侶、家人、摯友之間的依附模式。
該研究成果於2025年10月發表在《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期刊》(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是目前少數以長期追蹤方式、系統性檢驗「早期關係經驗
→ 成年依附型態」因果關聯的實證研究之一。
二、研究設計與方法
研究團隊分析了1,364名來自美國不同地區的兒童與家庭,從嬰兒期開始追蹤至15歲。研
究者透過問卷、觀察與訪談,評估兒童與主要照顧者(多為母親)、父親及朋友之間的關
係品質。
2018至2022年間,當初的受試者已有26至31歲,其中705人參與了後續追蹤調查。研究團
隊收集他們在成年階段與父母、摯友及浪漫伴侶的關係資料,並分析其童年關係與成年依
附風格的連結。
三、依附理論的背景與分類
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最早由英國精神科醫師 John Bowlby 在20世紀中期提出
,建立在弗洛伊德心理動力理論的基礎上。該理論指出,早期照顧者與嬰兒的互動會形成
一種「內在工作模型」(internal working model),影響個體日後如何看待自我與他人
。
現代心理學通常以兩個維度定義依附型態:
依附焦慮(Attachment Anxiety):反映個體對他人可得性與回應性的信任程度。高依附
焦慮者傾向害怕被拋棄、強烈渴求肯定。
依附迴避(Attachment Avoidance):指個體對親密與依賴的舒適程度。高迴避者常抗拒
暴露脆弱、避免尋求情感支持。
當焦慮與迴避皆低時,個體會展現安全依附(Secure Attachment):他們能自在地與他
人親近、信任對方會在需要時出現,並感到被支持。相反地,焦慮或迴避高的關係則被歸
類為不安全依附。
四、主要研究結果
(1)母親關係的核心作用
研究顯示,與母親的互動品質是影響成年依附型態的最關鍵因素。
童年時期若與母親關係親密、衝突少,成年後不論在友情、愛情或家庭中,都傾向展現更
高的安全感與信任。
若母親在成長過程中表現出嚴厲、冷淡或缺乏溫暖,受試者成年後更容易呈現不安全依附
(焦慮型或迴避型)。
Dugan指出:「這是一個顯著的發現,因為它顯示出那個『最早應該支持你的人』的影響
力能持續一生。」
(2)父親關係的相對薄弱
研究中,父親與成年依附型態之間的相關性不顯著。
研究者推測,這是因為樣本中大多數母親為主要照顧者。Dugan解釋:「這個世代的第一
次評估在1991年進行,當時父親平均參與照護的程度比現在更低。」
她補充說,若樣本中有以父親為主要照顧者的家庭,結果可能會相反,但目前尚無足夠數
據支持。
(3)友誼的長期效應
令人驚訝的是,早期與朋友的關係品質比與母親的關係更能預測個體成年後的友誼與浪漫
關係。
若童年時期擁有高品質的友誼、能與朋友產生連結,則在30歲時,其戀愛關係與友情都顯
示出更高的安全依附傾向。
那些童年到青春期間友誼逐漸深化的人,在成年後同樣能在情感親密中獲得顯著的穩定與
成長。
Dugan指出:「在學校中的第一批友誼,其實是人際互惠的練習。成年後的關係往往是這
些互動模式的延伸與鏡像。」
五、研究貢獻與專家評價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心理學榮譽教授 Phillip Shaver 評價此研究「具獨特價值」,因其
以長期資料與嚴謹統計方法揭示早期社會經驗如何影響成年人格與親密互動。
堪薩斯大學社會心理學家 Omri Gillath 亦表示,這是目前最具說服力的前瞻性證據之一
,支持依附理論的核心假設:
「早期關係經驗會形塑成人後與他人互動的方式,無論是在普遍意義上,或在特定關係類
型中皆然。」
六、限制與未來方向
研究團隊指出,本研究樣本約80%為白人,因此在族群與文化多樣性上仍有侷限。未來應
納入更多不同種族、單親家庭、多世代同住或同性伴侶的樣本,以獲得更具代表性的結論
。
此外,目前的追蹤對象仍處於「早期成年期」。未來可繼續觀察這些早期關係是否在中年
、老年仍具影響力,並探討重大人生事件(如成為父母、喪親、離婚)是否會改變依附風
格。
七、依附風格的可塑性與修復可能
Dugan特別強調,童年經驗並非宿命。
她指出:「你絕對不是注定要延續早期的不安全關係。依附風格是可塑的。」
研究顯示,成年人的依附模式會因後天事件而改變,甚至可能在數月間隨人際互動的好壞
波動。積極的情感經驗(如被理解、被接納)能促進由不安全轉向安全依附。
為推廣這一觀念,研究團隊目前正在開發一款互動式應用程式,旨在透過具體行為(如擁
抱伴侶、傳訊鼓勵朋友)來強化安全依附。他們希望以科學方法設計出最有效、可實踐的
情感成長策略。
八、結論
這項長達數十年的研究提供了強而有力的實證支持:
「童年與主要照顧者及朋友的關係,深刻地塑造我們一生中對愛、信任與親密的理解方式
。」
然而,這並不代表命運的定格。正如Dugan所言——
「即使你與父母的關係並不理想,你仍然能在成年後透過健康的友誼或伴侶關係,重新學
習安全依附。改變永遠有可能。」
※ 編輯: LoveSports (95.173.204.91 日本), 11/03/2025 20:34:49
噓
11/03 20:57,
7小時前
, 1F
11/03 20:57, 1F
推
11/03 20:57,
7小時前
, 2F
11/03 20:57, 2F
推
11/03 21:11,
7小時前
, 3F
11/03 21:11, 3F
→
11/03 21:11,
7小時前
, 4F
11/03 21:11, 4F
→
11/03 21:11,
7小時前
, 5F
11/03 21:11, 5F
→
11/03 21:11,
7小時前
, 6F
11/03 21:11, 6F
→
11/03 21:11,
7小時前
, 7F
11/03 21:11, 7F
※ 編輯: LoveSports (95.173.204.91 日本), 11/03/2025 22:01:39
Boy-Girl 近期熱門文章
PTT兩性男女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