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閒聊] 認真問,這樣真的是男生的問題???
※ 引述《uei1201 (新八)》之銘言:
: 做得很好,下次別做了
: 一堆書寫憂鬱症康復需要的只是「愛」「耐心」「陪伴」,那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憂鬱症康
: 復可以出書?感冒康復沒人寫書,擦傷破皮沒人寫書,那就是因為康復機率很低所以才能出
: 書啊。
: 多的是人憂鬱症卻康復不了的,而且對她們來說,只要她想自我毀滅,你做什麼都不對。: 你是一個好男友
: →你做得太好了,在你身邊我好累,我還是自殺了對你比較好。
: 你不是一個好男友
: →一定是我太差了,不值得被你愛,我還是自殺了對你比較好。
: 解釋權都在對方,你根本無力阻止。
: 現在在台灣身心科診所普及的程度僅次於耳鼻喉科小兒科了,我真心建議追求對方之前先問
: 清楚有沒有憂鬱症喔。
: 對了,上面只是我朋友的經歷啦。
這篇上面舉的例子,做什麼說什麼都不對,對方都會把一切行為解釋為自己該去死。
這種情況如果是內分泌失調,患者該做的是認真就醫認真服藥認真諮商。
一般狀況下,穩定服藥幾個月後,如果藥物有適合,病情就會有起色,
患者本身自然會脫離那種不論怎麼樣都想死的迴圈。
可是我看過少數一些患者,打著憂鬱症患者的名號,卻沒有去看醫生。
或是只拿到診斷就沒再去看。或有持續去看,但吃藥斷斷續續。
這種類型的,嚴格說起來病情主因是心智還不成熟,
沒有辦法為自己負責任,所以要旁人幫他負責任。
(當然也有一些是真的有認真就醫,但是找不到適合藥物的)
這種的就不是單純的憂鬱症,而是個性、人格方面有問題,主要關鍵要改個性。
這種人不會認真就醫吃藥,而且也不見得真的想死。
為什麼?因為這類型的有一種奇怪的觀念,
認為自己心情低落該有人去安撫,就好像小嬰兒哭嚎,父母就該立刻上前去安撫那樣。
通常家中父母也是驕縱的個性。
其實從原文提到的阿姨言論看來,可以看出該位女主角家人跟親戚可能也有類似問題。
那種驕縱家族的觀念是,本來就該有一個地位低的人去安撫地位比較高的人。
甚至可能女主角在家中也長期安撫過哪個地位高的人,所以跳不出那種迷思。
講白一點這類型已經習慣靠操控人的手段來得到安撫,
問題比較偏向為人格疾患,但通常醫師不會下人格疾患方面的診斷。
還有一種情況,他不見得會操控人,
但長期就醫服藥也沒起色,可能是價值觀方面問題,也有的說是大腦迴路問題。
分享我以前看過的一本書,我很認同那本書的說法。
作者是精神科醫師,他專門在治療人格疾患,
他寫了一本書分析有哪些特質的人格疾患不容易康復,哪些則是容易康復的特質。
其中有一章那位醫師說,一個人會想死,跟其生長的環境有關。
簡單的說意思是,該人從小生長的環境告訴他,他可以有殺自己這個選項。
醫師很直白的說,會自殺的其實可能是被父母的觀念殺死的。
如果一個人從小生長的環境,沒有灌輸這種觀念,那麼即使大腦內分泌失調,
也比較容易撐著不去做那樣的違反自己價值觀的事。
聽說好像跟分子生物學有關?有個學這方面的人跟我說過,
人的大腦迴路是可以改變的。
後來我去諮商也順便問了這件事,臨床心理師也是類似說法。
比方說當一個人遇到重大挫折,假如他生在極端思考方式的家庭,
他的大腦可能就只剩下一兩條路可走,傷人(害人、或作傷天害理的事)或自傷(自殺)。
這種案例,即使吃藥也很難改變,因為關鍵不是在賀爾蒙失調,而是價值觀。
這種的要長期諮商,才會漸漸生出第三第四第五條以上的思考迴路。
那為什麼諮商會對這種類型的人也會有幫助?
關鍵在於言語化。
近年來很多相關的書籍,前陣子日本NHK也做過專題,
提到最近很受關注的詐騙議題中,那些被騙去做詐騙的未成年,
很多都具有共同特徵:言語化能力低落。
甚至節目訪問到專門去招攬(拐騙)那些未成年的詐騙集團主導成員,
該人很直接的講出這個專業用語:
「我們發現有些家庭的孩子言語化能力低落,我們就是專門去騙那種孩子來利用他們。」
言語化低落會有什麼後果?
除了上述提到的,遇到挫折可能大腦就直接連結到「我該去死」這個迴路。
這種類型的人,不但對自己講話偏激,對旁人也是偏激。
例如會辱罵旁人難聽字眼甚至罵旁人去死。
對待自己則是認為自己該去死。
然而真正的感受其實是很複雜的,只是因為沒有能力表達,連自己都難以察覺。
真正的感受可能不是「我該去死」,而是「我好傷心」。
「你有多傷心?」
「我覺得好像心碎了。」「我覺得很無助很害怕。」「我感到茫然失措。」
講不出這些基礎情緒表達用語,內心感覺又悶又痛苦的孩子,
當遇到不懷好意的人,那些人會假裝關心、去引導他們講出感受。
在這種交流過程中,那些不擅長言語化的孩子感覺自己被理解了,因此產生信任。
然後就被騙、被利用。
這種言語化能力低落的類型,需要長期諮商去增進這部分能力。
否則即使長期吃藥也很難有效果。
言語化低落,可不是憂鬱症的症狀,這是一個人的用情緒表達能力的問題,
通常跟家庭背景有關係。
而且跟學歷也關係不大,高學歷也是有可能有這方面問題:不擅長整理自己的情緒。
結論:
上面提到言語化有點扯遠了,回到原PO原文的例子。
所謂提到乖乖吃藥乖乖諮商,看起來好像沒什麼難的。
其實這很困難,就如前面已經提過了,
當患者的家人都是類似的問題,那些家人會去阻止患者改變自己。
患者本身可能也會阻止自己去發現家中的問題。
害怕發現原來自己跟全家都是需要改個性或改變價值觀,
因此傾向於持續維持自己跟家人既有的行為模式:找個地位低的人來安撫自己的情緒。
尤其是個性已經歪掉得更難改,有簡單的路可以走幹嘛走辛苦的路搞得自己腳底都是血?
但我認為這種問題,還是可以克服的。
前提很單純: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當一個人鼓起勇氣想改變自己,不想跟父母一樣以操控或傷害別人為樂,
就會有勇氣面對真相,包括:
「我家全家都很驕縱」或「父母心智不成熟所以沒辦法善待我,我得放棄討愛」
這很痛,所以很難,所以需要極大的勇氣。
很多過不了這關的,尤其是一部分比較嚴重又已經養成操控他人習慣的人格疾患,
因為有些精神狀態處於精神官能症與精神病之間,
要過這一關當然會很辛苦,但怕痛就沒辦法改變,
然後就一輩子自稱患者靠情勒人來安撫自己。
簡言之永遠長不大。
我可不會說,這類型是多數,也不會說大多數患者都是過不了這一關。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03.130.176.38 (泰國)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y-Girl/M.1745559684.A.4AD.html
補充 人格疾患也不是都會操控別人
會操控人會情勒的 真的是該人自己個性問題
所以如果生病要早點看醫生 拖越久越慘
因為為了生存下去有些人就會走上歪路
我文中提到的那本書有寫 心機重的很難好
人還是老老實實面對自己的問題 不要把別人當笨蛋耍自以為自己地位比較高可以欺負人
※ 編輯: LoveSports (103.130.176.38 泰國), 04/25/2025 13:55:34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Boy-Girl 近期熱門文章
11
15
PTT兩性男女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