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益] 有關心理學的問題

看板gay (男同性戀)作者 (妄遠星)時間17年前 (2008/06/10 07:52),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Bieber (1976)根據他的臨床經驗及對一百個男同性戀者的調查 ,提出男人成為同性戀者,是由於童年的成長受到嚴重干擾。這 些男人的爸爸可能對他們漠不關心、又常常拒絕他們,他們心中 便暗暗渴望跟男性有親密的關係。他們的媽媽可能太過愛護他們 ,甚麼都過問、甚麼都管束,以致他們不能建立完整的男性身份 (Male Identity)。 關於同性戀的形成,行為假說(Behavioral Hypotheses)指出 ,一個人童年的學習經驗(包括性經驗)塑造出他/她的性傾向 。一個曾被同性戀者性侵犯的兒童,可能會將那次經歷作為日後 性幻想的依據,並且將自己介定為同性戀者。 Storm (1981)指出性傾向通常在青春期確立。男孩子和女孩子一 般都在青春期才有較多接觸機會,男孩子的性慾這時候開始旺盛 ,能有助他們發展出異性戀傾向。但是,男孩子的性慾如果過早 旺盛,他們有可能將身邊的同性朋友作為對象,發展出同性戀傾 向。女孩子出現這種情況的機會較低,因為她們的性慾較遲才旺 盛。 Kinsey等學者(1948,1953)認為,童年如果有深刻的性經驗, 那個經驗會有重複的傾向。如果那是一個同性性經驗,則日後很 可能發展出同性戀傾向。 Bell等學者(1981)做了路徑分式(Path Analysis),發現「 童年性別不協調」(Childhood Gender Nonconformity)是男性 成年性偏好的重要預兆。他們又認為成年同性戀傾向的發展,性 感受比性活動起著更重要的作用。 Van Wyk和Geist (1985)進行了路徑分析,發現青春期後期的社 交經驗是成年同性戀傾向的重要預兆,青春期的經驗會被帶進成 年階段。他們認為樣貌長得有點像異性的兒童,可能會以為自己 是個同性戀者。如果這些兒童受到同性同伴排斥,他們日後可能 不會對異性產生興趣。Van Wyk和Geist又指出,兒童的性嬉戲如 果太過分,如涉及手淫、口交、性交等,這些經驗都會形成性興 奮和性滿足,導致兒童繼續幻想和參與同性的性行為,使到成年 發展出同性的性偏好。 不少人都認為女同性戀者的關係是基於情感而不是情慾,心理治 療事提出女同性戀關係有「融合」的現象。Briar Whitehead (1996)認為女同性戀者對自己的女性身份(Female Identity) 作了防衛性的拒絕,以致她們從與同性伴侶的親密關係尋找彌補 或補償。所以,在女同性戀者關係的表面「融合」裡,蘊含著對 自我女性身份的抗拒。 Moberly (1983)說兒童如果在幼年時遇到特別事件,以致他/她 對同性父母的依戀受到破壞,他/她的性別身份認同和角式模仿 會因而受到妨礙。由於他/她對同性父母的需要──就是愛、依 靠和認同──仍然存在,這些需要如果被厭惡和敵意情緒充斥, 便會產生「同性矛盾情感」(Same-Sex Ambivalence),這種情 感會流露在和同性伴侶的關係中,出現同性戀情況。關於女同性 戀者的童年和青春期的研究結果都引證了Moberly的論說,並且 指出女同性戀者通常和男性有很惡劣的關係。 Bell, Weinberg和Hammersmith (1981)從多個研究發現,女同性 戀者和媽媽的關係通常都較一般女性惡劣。Nicolosi (1991)認 為兒童跟同性父母不和,會使他們融入同性群體時出現困難。女 同性戀者回憶童年及青春期跟同性同伴的關係時,通常會感到很 痛苦。Bell等學者(1981)認為「童年性別不協調」──覺得自 己跟同性同伴「不同」──是女性日後發展出同性戀傾向的第二 重要預兆。 Briar Whitehead (1996)指出很冷漠和很粗暴的男人都能夠令女 人失去異性戀的興趣。女人如果曾和男人有惡劣的相處經驗,或 曾被男人性虐待,她們很可能選擇同性戀。Van Wyk和Geist (1985)發現有些女孩子被其他女性撫摸後學會了手淫,並且發展 出同性戀傾向。她們長大後表示只有女性能夠在性方面吸引她們 。Bell等學者(1981)的路徑分析顯示,女同性戀者與母親的惡 劣關係、童年性別不協調、以及青春期與同性的性行為都導致成 年出現同性戀傾向。 很多學者認為社會和心理因素對同性戀傾向的發展起著更重要的 作用。Byne和Parsons(1993)就性傾向提出一個「互相作用模 型」(Interactional Model),他們認為基因能影響人的個性 發展,而人的個性則影響他/她怎樣面對還境,性傾向就在他/她 成長時顯露出來。Anne Fausto-Sterling(1985)指出一個行為 可能是由很多因素導致的,生物因素雖然可以影響行為,但行為 亦能反過來改變人的生理機能。Ruth Hubbard(1990)觀察到社 會對恰當性行為及性活動的規範,幾乎能夠對身體每個系統都構 成影響。這些發現都指出基因或許能影響同性戀傾向的形成,但 社會和心理因素對同性戀傾向的發展起著更大的作用,而人的同 性戀經驗及行為亦能導致他/她的生理機能出現變化。 ps 由於各個心理及社會學派在性傾向這塊大餅上都想要展現影響力 ,各式各樣的「治療」方式應運而生,無論是祈禱治療、電擊治 療、催眠治療,都不時有聲稱成功改造同性戀的案例傳出,然而 這些案例卻始終未曾在正式期刊中提出有力證明。APA有鑑於此 ,從2000年開始多次發表聲明,反對任何企圖改變性傾向的修正 療法,因為這些「治療」極可能造成個體內在的不協調,產生嚴 重的心理衝突及後遺症,違反醫學倫理中的「不傷害」原則。 -- 你幾歲,我不感興趣。 我想知道你是不是願意冒看起來像傻瓜的危險, 為了愛,為了你的夢想,為了生命的奇遇。 我想要知道你是不是能跟你自己單獨相處, 你是不是真的喜歡做自己的伴侶,在空虛的時刻裡。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2.118.42.89
文章代碼(AID): #18JS8j2T (gay)
文章代碼(AID): #18JS8j2T (g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