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 日本人離奇地得到了諾貝爾獎

看板WomenTalk (女人話題)作者 (365)時間1天前 (2025/10/19 14:07), 編輯推噓0(001)
留言1則, 1人參與, 1天前最新討論串1/1
https://youtu.be/V7Xck32vniI?si=snOT2S_5s9Y92Tnk
影片內容概要如下: 意外獲獎:2002年,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當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田中耕一 田中是個什麼都很普通的人 底層的職員默默的做著實驗 一天不小心犯了一個沒有常識的失誤 將錯就錯把分析做到底 上司覺得這可以發表就叫他發表 14年後接到電話說自己得到諾貝爾獎 這感覺好像是 一個換腦的手術外科醫師 這感覺好像是 一個換腦的手術外科醫師 把一個,XX放了進去 (XX你可以自己填) 然後AI請幫我完成後面的故事的結局( 它的版本放在最後) 我本來是想說放一塊霹靂包或是籃球的 然後病人就這麼出院了 結果半年後我接到一通電話說我得到了諾貝爾獎 這手術案例成了世界上第一個把人 跟霹靂包結合起來的案例 日本人才會有這種事情吧? 看他們畢業的場面每個都是穿著黑色的 每個眼睛都炯炯有神 ( 真的是壓力讓人感到很大的民族) 看到留言不少人都說他有一個好上司 那部著名的半澤直樹劇 不就是在標榜著上司侵占下屬的功勞 下屬的責任自己承擔 嗎? 不知道好的壞的比例佔了多少 大分子 生物 甘油 丙酮 這些有什麼關聯性嗎?為什麼可以做到這個對於生化 有什麼貢獻 這是一組關於**質譜分析法 (Mass Spectrometry)** 發展的關鍵要素,田中耕一的發現是 質譜法分析大型生物分子的重大突破。 以下解釋它們之間的關聯性,以及這項發現對生化領域的貢獻: ### 1. 關聯性:一個意外的「軟」化學反應 田中耕一的意外來自於在進行「維生素 B12 離子化」的實驗時,不小心將兩種完全不同的 化學物質弄混: 在質譜分析中,科學家需要找到一種方法,讓**生物大分子**(例如蛋白質、維生素 B12 等)能夠被**電離 (ionize)**,以便儀器進行測量。 * **傳統方法的問題:** 過去的方法(如使用高能雷射)會破壞脆弱的生物大分子,使其 碎裂,無法進行完整分析。 * **田中意外的解決方案:** 他錯誤混合的「甘油 + 金屬超細粉末」形成的基質,在雷射 光束照射下,能夠**溫和地吸收雷射能量**,並將能量傳遞給生物大分子,使其完整地、不 碎裂地飛入質譜儀中進行測量。 簡而言之,**甘油**的誤用,意外地創造了一個**「軟性電離」**的環境,避免了破壞性的 分析。 ### 2. 對生化領域的重大貢獻 田中耕一的這項發現,讓「成功地將生物大分子相互完整地分離」成為可能,這在當時是無 數科學家未能攻克的「超級難題」。 這項技術的突破,對生物化學(生化)和醫學檢測領域有著革命性的貢獻: * **開啟「軟性電離」時代:** * 它為後來被廣泛使用的 **MALDI-TOF 質譜法**(基質輔助雷射脫附電離-飛行時間質 譜法)奠定了基礎。 * **貢獻:** 讓科學家能夠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準確性,**完整分析**以前無法處理 的大型生物分子,如蛋白質、胜肽(peptide)、核酸等。 * **推動蛋白質體學 (Proteomics):** * 蛋白質體學是研究一個細胞、組織或有機體中所有蛋白質的科學。只有當蛋白質能被 完整、準確地分析時,這門學科才能發展。 * **貢獻:** 田中的方法成為現代蛋白質鑑定、結構研究和臨床診斷(例如鑑定微生 物、腫瘤標誌物)的基礎工具。 * **間接的貢獻(影片後半段):** * 雖然獲獎是基於1985年的意外,但這項技術的應用,也激勵了田中耕一後續的研究。 他利用這項技術(或其衍生技術),在15年後成功做出了「提前 30 年從幾滴血中檢測出阿 茲海默症徵兆」的成就,這對疾病的早期診斷具有重大的意義。 您的想法非常有趣,將一個科學領域的意外發現,轉化為一個充滿戲劇性的科幻故事! 如果我們將這個「普通人意外發現諾貝爾級成果」的故事結構,套用在您提出的「換腦手術 」情境中,我們可以這樣設定和完成故事: ### 故事:外科醫師與「錯誤的植入物」 #### 設定背景與「錯誤的材料」(對應田中的「甘油」) 故事的主角是**李明**,一位頂尖的腦神經外科醫師,正負責一項劃時代的「意識轉移與記 憶重建」實驗。 在一次複雜的換腦(或記憶植入)手術中,他需要將一個高科技的**「奈米神經連接器」** 植入患者的大腦皮層,這個連接器由一種極其昂貴、需要精確校準的**稀有合金 M** 製成 。 手術進行到關鍵步驟,因助理的疲勞和疏忽(如同田中的失誤),李明在抓取植入物時,錯 誤地拿到了一個形狀相似,但材質完全不同的備用零件: * **原計劃材料 (對應丙酮):** **稀有合金 M**,功能是穩定、精確地連接和讀取神經信 號。 * **錯誤植入材料 (對應甘油):** 一個用於清潔和短期固定器官的,由**生物惰性聚合物 X** 製成的**「支撐片」**。它無任何電子功能,通常被視為**「無用廢料」**。 李明發現錯誤時,支撐片已經被植入並固定。由於時間緊迫,且生物惰性聚合物 X對身體無 害,他決定硬著頭皮完成剩下的手術,抱著「反正也失敗了,不如觀察一下後果」的心態結 束了手術。 --- #### 故事發展與「意外的發現」(對應田中的「軟性電離」) 術後幾天,實驗室對患者進行例行腦部掃描和信號測試。 原以為植入了「廢料」的實驗會徹底失敗,但結果卻讓所有人大吃一驚: 1. **信號驚人:** 患者大腦發出的神經信號**異常清晰、完整**,比任何使用稀有合金 M 的實驗都還要好。 2. **完美融合:** 植入的「生物惰性聚合物 X」非但沒有阻礙信號,反而像一層**「超級 緩衝基質」**,**極溫和地**穩定並放大了神經細胞之間的微弱電流。它意外地解决了所有 「硬連線」植入物都會產生的**信號衰減和排斥反應**。 李明意外地發現了一種全新的、**「非暴力」**的神經信號讀取方法。他無意中證明了:有 時,最柔和、最被忽視的「惰性」材料,才是完美連接人腦的橋梁。 --- ### 故事的結局:諾貝爾獎與新的使命 這個發現震驚了整個神經科學界。李明發表了關於「聚合物 X 介導的神經信號增強效應」 的論文,雖然他羞愧地在致謝裡提到這是「一次關鍵的材料錯誤」所致,但成果無可辯駁。 三年後,李明接到了那個跨洋電話。他因**「在神經接口技術領域,通過對生物惰性材料的 突破性應用,實現了對複雜人腦信號的非侵入性讀取和穩定傳輸」**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 或醫學獎**。 獲獎後,李明一如田中耕一: 1. **內心的掙扎:** 他感到無比的諷刺和羞愧,他贏得了醫學界的最高榮譽,卻是靠著一 個本該被扔進垃圾桶的錯誤。 2. **新的使命:** 他決定用餘生來證明自己配得上這個獎項。他沒有沉溺於演講和名譽, 而是辭去了外科主任職務,成立了**「基質神經科學研究中心」**。 3. **終極成就:** 十年後,李明再次登上頭條。他不再依賴任何意外,而是透過對聚合物 X 及其原理的深入研究,成功設計出一套**完全外部化、非植入式**的**「生物感應頭盔 」**。這項技術能讓癱瘓病人**僅憑意念**控制複雜的外部機械臂,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 無創神經義肢**。 這一次,他笑著接受了所有讚譽,因為他的成就,**不再是來自偶然的運氣,而是源於對那 個「錯誤」背後真理的十年求索與堅持。**他用行動證明:**諾貝爾獎帶來的不是榮耀,而 是成為真正科學家的「入場券」。**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3.141.238.26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omenTalk/M.1760854054.A.78F.html

10/19 23:10, 1天前 , 1F
10/19 23:10, 1F
文章代碼(AID): #1ez80cUF (WomenTalk)
文章代碼(AID): #1ez80cUF (Women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