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無性戀相關舊聞三則
男女生都不愛 全球7千萬無性戀者
http://tinyurl.com/hvxquvk
【台灣醒報記者陳珮瑜綜合報導】你是否對男、女孩都興趣缺缺?
加拿大心理學家指出,全世界約有7千萬人感受不到同性、異性的
性吸引力,屬於「無性戀者」,應該被歸類為「第四性」。
專家指出,由於該類人是社會的潛在勢力,思想不同於主流趨勢,
因此常有孤獨感,社會應以寬容胸懷,同等看待各種性別傾向的人。
心理專家指出,全世界約有1%的人口,亦即7千萬人屬於「無性戀」
,他們感受不到異性、同性的性吸引力,也就是說,不管對方是
男孩、女孩,都無法引起無性戀者的興趣。心理專家認為,有著
此類性別特徵的人應該被歸類為「第四性」。
2004年時,加拿大安大略省布魯克大學教授博蓋爾特分析英國
1994年所做的性吸引力調查,發現在18,000個調查對象裡,
約有1%的人坦承,他無法從任何人身上感受到性吸引力。
博蓋爾特指出,無性戀者分為兩種,一種是仍能感受到「性驅力」,
但力量並未強烈到對別人產生興趣,另一種即是對同、異性完全
不感興趣。無性戀者目前算是社會的潛在勢力,由於其思想和
兩性化的主流趨勢明顯不同,因此無性戀者常有與世隔離之感。
博蓋爾特認為,社會應同等看待各種性別傾向的人。
英國《新科學家》雜誌日前也有做過研究,發現大部分無性戀者
有著極低的「性驅力」,但還是有少數無性戀者仍能感覺到
性吸引力,只是無法被他人吸引。研究者指出,某些無性戀
者還是會想和他人保有親密的情感關係,甚至也有人會利用
「試管嬰兒胚胎植入」的方式懷孕生子,以避免生理關係。
性愛不是愛人唯一的方式—無性戀
https://ntujournal.com/2016/08/11/583/
記者/林梵謹 採訪報導
洪小鯨今年26歲,目前在台北擔任行政工作,是一名無性戀者。
他和兩任男友分手的原因,多少與「無法產生性行為」有關。
每當洪小鯨斬釘截鐵地拒絕:「我就是不想要性!」時,
屢屢遭到伴侶質疑:「你是不是不夠愛我?你是不是有什麼毛病?」
因此,他更堅信自己是一名擁有同性戀認同的無性戀者。
洪小鯨說,這是無性戀者談戀愛時,幾乎都會遇到的問題。
冤枉的是,無性戀者不願意與對方發生性行為,真的不是不愛,
也不是有病。「無性戀喜歡對方,但並不想和對方擁有性關係。」
洪小鯨努力想要解釋什麼是無性戀,卻讓提問者更加困惑。
洪小鯨說,無性戀是獨立於同性戀、雙性戀、異性戀之外
的第四種性傾向。異性戀能對異性感受到性吸引,同理可推
同性戀與雙性戀。性吸引有強弱和有無之分,而無性戀就是
指在異性或同性身上,只能感受到微弱,甚至沒有性吸引的人。
無性戀的概念早在十九世紀就提出,卻因為人數實在太少,
也沒有太多性道德問題,並不受大眾關注。直到2001年,
國際無性戀社群AVEN成立,在網路上重新闡述無性戀的
概念、提供討論空間。無性戀者才紛紛出櫃,上網分享
個人經驗,逐漸發揮影響力。
台灣目前唯一的無性戀研究學者王泓亮說明,無性戀一詞譯自
Asexuality,中文翻譯容易造成字面上的誤解。許多人將
無性戀解讀為「對所有性別都沒有興趣,也無法擁有性愛的戀愛方式」
,更將無性戀者直接視作獨身主義者或禁慾者。
王泓亮說,獨身主義者或禁慾者,都是基於某種理由拒絕性行為的人。
無性戀者根本感受不到性的吸引力,連拒絕的機會都沒有,
但大部分的人都沒有相似的經驗。因此許多無性戀者在交往
過程中發現,異性戀、同性戀、雙性戀等有性戀者無法將
「不想要性」的想法,視為另一種性傾向。
王泓亮以為,人們都太習慣用慾望想像,來定義自己的性傾向
和性身份。當慾望對象是同性,就是同性戀;當慾望對象是異性,
就是異性戀。「但人的性傾向有那麼簡單嗎?」他質疑地問。
在討論無性戀的時候,王泓亮認為必須跳脫絕對分類的想像,
這種思考方式更接近光譜的概念,性或愛發生的原因有很多。
王泓亮打破常人對無性戀的刻板印象說:
「無性戀有可能會談戀愛,也有可能和別人做愛。」
王泓亮分析,人們需要跳脫性愛合一的性向討論,
將性與愛分開,思考兩者的吸引力各自為何。
「你感受得到性吸引嗎?」王泓亮問道,這就是無性戀
在問的問題。依據感受性吸引力的有無,再進步一了解
自身對浪漫愛的吸引度為何,找到自己性傾向的新位置。
「對於無性戀來說,性跟愛是分開的事。」擁有性經驗的
無性戀者小汪(化名)指出,無性戀有純粹的生理需求,
也會需要解決。她表示自己有性需要,也希望擁有另一半。
無性戀者可能愛上人,也可能有性別偏好。
王泓亮解釋:「重點在於對性會不會產生吸引力,
而不是有沒有性行為。」無性戀者的身體與常人無異,
他們仍然擁有正常的性功能、性需求,當然還是有性慾,
只是感受度強弱的問題,表達性慾的方式也比較不同。
小汪說,自己會有情慾高漲的時候,也會自慰。洪小鯨則表示,
自己有定期「打手槍」的習慣。目的是為了避免夢遺的麻煩,
自慰時也不會有性幻想。他說:「性慾不一定要發生關係,
想自慰也叫性慾。」小汪則說:「無性戀的性慾不會因他人產生。」
但也有無性戀者感受不到性慾。無性戀者水晶(化名)今年24歲,
是一名工程師,他覺得自己沒有性慾。水晶從來沒有打過手槍,
也不曾在任何人事物上感受到性吸引。除了他以外,有不少
無性戀者分享類似的經驗,他們聲稱自己極少感受到性慾,
而且男女比例不分軒輊。
性諮詢師曾寶瑩說明,性慾是一種身體本能、無法控制,
經過心理轉換後,會產生一種「想要發生性行為」的感覺,
也就是性需求。
曾寶瑩解釋,性行為的發生與否是一個複雜的動態,生理與
心理狀態會交互影響。人體並不只有性慾一種慾望,人類
時常會受到外界因素影響,分散對慾望的注意力。
例如生活太忙碌、累到無法發生性行為,卻不代表身體
並沒有在生產性慾。
性慾的生理狀態可能一直發生,卻不會每次都轉換成性需求。
這樣的感受力和轉換能力,因為許多個人因素、生活習慣
有強弱的差異。曾寶瑩認為,無性戀者可能感受得到性慾,
也可能感受不到。
「慾望和需求都不會由他人而引起。」曾寶瑩說。如果有人
成功引起另一方的「性趣」,是因為受到性吸引。性慾或
性需求都屬於生理本能,但性吸引不是。
王泓亮以食慾作為比擬,人們產生食慾的時候,未必是受到
食物的吸引,只是身體需要補充能量。但人們看到好吃的食物時,
卻有可能因為受到食物吸引而產生食慾。同理,性慾和性需求
不是因為性吸引才產生,只是身體需要補充這類的能量。
簡單來說,無性戀者就是這樣一群感受不到性吸引,卻還是擁有
不同程度性慾和性需求的人。他們與眾多渴望戀愛的善男信女一般,
憧憬浪漫愛情。他們可能喜歡同性或異性,也有可能一點都不嚮往
談戀愛,只喜歡自己一個人。王泓亮說,無性戀者對性和愛的態度,
有太多可能性了。
「我很期待有機會能約炮、發生一夜情。」無性戀者高嘉玲今年22歲,
不期待愛情,卻對性愛瘋狂嚮往。她說自己不曾在任何性別身上,
感受到性吸引;任何的親密接觸或色情影片,通通無法引起她的性慾。
但高嘉玲難掩興奮的表情說:「性是一件超有趣的事!」
相較於高嘉玲,極端反例是年齡相近的無性戀者蒂芬妮(化名)。
她今年23歲,與一名男性穩定交往中。談起性,蒂芬妮嫌棄地笑答:
「我覺得很噁心,為什麼男生要進到女生裡面?」她從未自慰,
也在交往前和男友達成共識:「就算跟你交往,我還是無性戀。」
交往後男友確實也很尊重她的感覺,兩人發展一段沒有性愛的交往關係。
蒂芬妮男友不否認渴望性行為,甚至認為自己是一個性成癮者。
可是他說:「性需求可以自己解決。」蒂芬妮的男友認為,
好不容易遇到能滿足情感需求的對象,沒有性關係不會怎樣。
但並不是每一名無性戀者,都像蒂芬妮那麼幸運。不少無性戀者指出,
他們將自己的戀愛方式解釋為柏拉圖式愛情,會更容易幫助瞭解。
但即便對方理解,並不代表就可以處之泰然。
「相處上還是會有問題。」小汪補充,她今年27歲,是一位工程師,
交往過兩任男友。小汪認為自己的性行為很像機械,伴侶多少會
察覺自己在發生性行為時,和其他女性的反應不一樣,久了也會因此吵架。
小汪從過往的經驗中感慨道:「別人對我有性需求時,讓我壓力很大。」
但是她仍會為了滿足對方需求,持續和伴侶發生性行為。蒂芬妮有類似
的罪惡感,她認為自己的無性戀身份使對方很痛苦。即便蒂芬妮男友
在性事上有極大的包容力,蒂芬妮還是會說:「我覺得很對不起他。」
「我到現在還是無法理解,在對方身上感受到性吸引是什麼感覺。」
王泓亮在政大陸仁賈同志文化研究社無性戀講座上分享,他作為無性戀
研究學者的同時,自己也「出櫃」成為無性戀的經驗。他藉由書本
理解性愛,也嘗試身體力行,但至始至終都未感受過性吸引。
無性戀者紅藍(化名)今年30歲,是一名性義工。她悠悠地表示:
「透過相處,同理心可以學習。」紅藍說明家裡的性教育很保守,
三十年來,自己也從未有過性需求。所以她刻意接觸與性相關的
團體組織、吸收性知識。紅藍認為,她藉此明白自己對性的態度。
她對性就是沒有感覺,而不是沒有興趣。
王泓亮則舉例,女性很難向男性用精確的語言表達生理期有多痛。
男性永遠無法親身體會,卻不代表他不能同理女性。同樣的,
有性戀者也可以同理無性戀者的感受。
「感受不到性吸引,就好比沒有甜味的味覺。」無性戀者李喵(化名)
試著說明沒有性吸引的感覺。她把戀愛比喻為糖醋排骨,
當無性戀者吃了糖醋排骨以後,會照著自己嚐到的味道做這道菜。
所以一般人吃了都會覺得很奇怪。談戀愛怎麼可能有愛無性?
但這就是無性戀者談戀愛的方式。
所以無性戀者陳重穎覺得,最理想的關係不是情人,而是知己。
他說,對有性戀來說,朋友之間靠友情維繫;情人之間除了友情之外,
還多了性愛與激情。陳重穎說明:「對我來說,朋友交往有深淺不同,
但裡面從來不包含性愛。」
王泓亮研究,無性戀的經驗一直被忽略。在性化的社會氛圍下,
許多人找不到適合生命經驗的性傾向時,就會自我懷疑,甚至變得
非常焦慮。有需多人渴望找到符合自身經驗的性傾向,為自己的
狀態提出合理的解釋,進一步定位出自己在社會的位置。
洪小鯨認為,人們喜歡將無法定義的人歸類為怪咖。無性戀這個性傾向,
幫助他得到自我認同,安定他的對自己的看法,也有助於尋找同類伴侶。
洪小鯨再也不覺得自己是同性戀中的怪咖,他開心地說:「我有屬於自己的分類。」
無性戀 不愛男也不愛女
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674920
〔國際新聞中心/法新社巴黎28日電〕朱利安沒有女朋友,
因為他從不渴求有個她;他也不愛男人,對他們一樣「性」趣缺缺。
27歲的朱利安說,他反而覺得,以「無性戀者」
(asexual,又稱「第四性」)身分「出櫃」,才會感到快樂。
法推廣「無性戀節」
生長在以戀愛與誘惑著稱的法國,朱利安的案例可能很奇特,
但根據研究,所謂「無性戀」其實占全球總人口的1%。換言之,
單是在法國,就有數以十萬計是無性戀者,最近法國就有個
新近成立的組織,積極推廣「無性戀節」(Asexuality Day)。
來自法國中部的朱利安自稱從事電腦工作,但不願透露姓氏。
他受訪時說,「我有天晚上看電視,才發現自己是無性戀者」,
在那之前,「我不覺得自己正常,所以極力壓抑」。他說,
他曾與一個女朋友發生關係,但只是為了滿足她,而非自己。
朱利安發現自己是無性戀後,上網路論壇找專家諮詢,在那裡
認識一名也是無性戀的女孩,現在與她維持無性但快樂的關係。
多數人仍對無性戀存有誤解,特別是性話題遍佈報章、電影與
電視的國家,現今相關研究也少之又少。
法國無性戀能見度協會(AVA)副會長保羅解釋無性與禁慾的不同:
「社會認為性是必要的東西…我們擔心缺乏性慾會被認為是不正常、
是缺乏自由、是因為心理因素或教育嚴格。無性也是性慾的一種…
認同無性的存在與效力,遠比審判或批評重要。」
性學先驅金賽(Alfred Kinsey)在1940年代晚期碰觸無性戀議題,
當時他發明一種量表,絕對的異性戀者是0,絕對的同性戀者是7,
但無性戀被歸類到另一「X」類;金賽也發現,女性無性戀比率
比男性高很多。
金賽之後,無性戀研究沉寂一時,直到2004年加拿大學者
博加特(Anthony Bogaert)發表相關研究才重新掀起討論。
2010年起,國際間每年舉辦無性戀意識週,但法國發起
所謂的「無性戀節」,倒是前所未聞。
備註:
我想應該也會有有性戀好奇點進這個板,貼這些舊聞是想表達,
雖然目前人數不多,但無性戀確實存在。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74.75.11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Asexual/M.1477306956.A.618.html
※ 編輯: gunso (36.238.97.176), 01/07/2017 04:20:26
Asexual 近期熱門文章
PTT兩性男女區 即時熱門文章